要判断一个品类生命力的强弱,要去研究其基本需求情况。一个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品类,继续存在几千年的可能也比较大。
在这9个品牌类别中,可以看到:11世纪左右,人们开始用水煮咖啡作为饮料;13世纪后期,僧侣和学者开始佩戴眼镜;14世纪时,德国人发明了汉堡;中国首创的坚果食品,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家具方面,如果把“席”算成最古老的家具,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之前。只要人类继续需要住房,家具市场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而存在时间比较短的品类,则可能面临比较高的成长风险,比如寻呼机,它的存在时间才几十年,再继续存在几十年的概率就比较低。
品类是否处在爆发当口?
当一个品类处于爆发的当口之际,会是新品牌崛起的有利时间点。那如何判断品类是否处于变革的窗口期?有两个衡量标准:
① 年轻消费者有品牌认知空档,需要新的品牌来满足;
② 或者符合大时代的趋势,比如追求更健康、更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比如丹麦家居设计品牌HAY的诞生背景,就正值年轻人“当家做主”之时,对家居“设计品”的需求有所提升,而不再能接受普通的家居用品。HAY很巧妙的抓住了一个机会点,也就是在年轻人买不起接近奢侈品的高级定制家具,和普罗大众都买得起却缺乏设计感的平价家居中,找到了一个中间点 —— 即为年轻人提供价格中上、又有鲜明设计感的家居用品。
品类的发展空间和毛利如何?
品类决定品牌未来到底能长多大,市场在哪里;毛利则决定了产品利润空间的大小。
拿Beats为例,据美国知名市场调研GrandView Research发布的智能耳机穿戴行业报告:智能耳机市场将在未来7 年迎来全球爆发性增长,并估计2022年美国相关行业年收入将达到74.8亿美金,2014年全球耳机销售额约为66亿美金。从毛利上来看,耳机品牌厂商的毛利率通常超过50% ,而中国OEM厂商毛利不足10%,因此,如果能打造出强势的耳机品牌,将收获可观的利润空间。
图:美国耳机市场研究
品类的目标群体
很有趣的一点是,大部分新品牌在成立之初,都把自己的目标群体指向了年轻人。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因素:一个人在青壮年时期的习惯,形成了他后续的思考惯性、行为惯性;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的年龄越大,转变选择、尝试新事物的成本就越高,收益越小。所以,更多品牌愿意选择有尝新精神的年轻人作为自己的销售对象。
外界因素: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比较多元,也更加容易触达新品牌。比如Shake Shack面向对健康、食物品质有追求的年轻人、Tory Burch面向年轻职业女性(25-34岁)、周黑鸭则将自己定位在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休闲零食。
有明显的差异化
根据研究发现能快速成长的新品牌,往往是对自身产品差异化的机会点有着极其敏锐的把握。
值得留心的差异化规律:一种是以更低、或者说更合理的价格,让消费者买到这个价格原本买不到的产品或者服务,另一种,则是用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品的个性特质,来吸引一批有共鸣的年轻用户。
比如Blue Bottle就以一种品质生活的标签进入更广泛的人群中,把冰滴咖啡这种原本昂贵的产品装进咖啡罐子,在全美国的全食超市上架,送到更广泛的咖啡受众面前。
品牌的名字和故事是重要的商业价值
讲故事是营销的核心技能。品牌名字新是触达消费者的第一线,起一个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传达品牌价值观的名字,并在这基础之上传达价值观,对新品牌的传播来说有很大帮助。
Beats的命名是“品牌即品类”的范例:取beat节拍之意,早期抓住了HipHop文化及街头文化的青少年群体。而三只松鼠,品牌名字有很强的互联网属性:互联网主流群体是85后,非常年轻,所以互联网化的品牌,要好记忆,并且好玩些。
团队决定公司走向
创始人的理念,往往决定了公司的走向。一方面是对品牌的理解,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品牌;另一方面是对商业的理解,包括公司架构、公司价格、融资节奏等。
如:Dollar Shave Club创始人Michael Dubin从剃须刀做起,长远目标是将DSC发展成一个生活品牌。
英虎总结 总结这些成功案例背后的共性,发现产品品类、消费群体、产品差异化价值、感性因素以及团队基因都是决定其能否在消费者心目中赢得一席之地的核心要素。
具体来说就是:
1、品类的生命周期、体量和毛利率,决定了品牌的市场有多大、多远,此外,当一个品类处于爆发的当口,或是分化、升级或变革的时间点,会是新品牌崛起的有力机会点。
2、新的消费群体更容易接受新的品牌。
3、更好的价格或者更有个性的设计和产品决定了品牌的差异化价值和定位。
4、拥有鲜明价值观和主张的品牌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5、兼具对品牌和商业的理解、并拥有相关经验的团队成功的概率较高。
米趋建站-外贸建站领导品牌 http://site.nuo.cn/
文章由:英虎跨境电商【微信号:yhkjds】原创编辑,原文地址:http://site.nuo.cn/marketing/show/11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